今天是:
欢迎访问上海师范大学期刊社网站!

期刊人是如何颠覆“教辅”概念的

来源:学报编辑部发布时间:2019-01-23浏览次数:4909

上海师范大学期刊社是负责学校主办的主要学术刊物之编辑出版及全校期刊管理的二级教学科研部门。长期以来,人们可能会以为,期刊社纯粹是一个教辅部门,远离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工作,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记者们采访发现,期刊社在扎扎实实做好期刊工作的同时,积极为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中心任务服务,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展现其内涵实力,开辟了人才培养和参与学科建设的独特路径。

    期刊人是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期刊社编辑出版的各个期刊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期刊社每年聘请有近40人次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作为实习编辑。他们在这里接受了学术编辑的基本功训练和学术规范方面的教育,对于提升他们的学术创新能力和学术成果鉴别力,非常有裨益。不少实习编辑在实习之后都会有文章在全国各种刊物上发表,并获得国家奖学金。这表明,期刊社以这种不可替代的特有方式为学校培养人才直接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尤其是,期刊社为学校青年教师成长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期刊人一贯的办刊理念。《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学术集刊《现代基础教育研究》每年都坚持较高的校内作者发稿量,其中大部分是青年教师。虽然青年教师的发文比例提高会影响刊物的整体排名,也会影响转载量,但各期刊仍然坚持为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服务的原则,坚持扶持和培养青年作者。期刊人坚信,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教师队伍的成长主要不是靠挖人才,而是要靠自己培养。引培要结合,但引应为辅,培应为基。而期刊恰恰可以为培养青年教师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每个期刊人不仅对人才培养有自己的理解,而且他们中间许多都承担有相关学院的教学任务。尤其是各个期刊的主编,基本上都是双肩挑。办期刊的任务繁重,他们就利用晚上和周末等业余和休息时间给学生上课。每个主编的教学任务都不比相关学院其他教授的少。他们利用业余和休息时间积极参与教育教学工作,相当于一个人干着两个人甚至三个人的活。其劳动的繁重性是可想而知的。但是他们每个人都有为学校人才培养贡献力量的热血和决心,不计得失,只为人才培养的初心。

  

大学的发展,学科是关键,是依托。期刊社编辑出版的各个期刊注重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贡献其独特的力量。这大胆开辟了为学校学科建设摇旗呐喊的宣传路径。各个刊物利用封二和封三宣传我校的学科建设成就。比如《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先后将学校办得比较好的学术集刊做了逐一推介,社会反响非常好。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及其他学科的检查评估和申报,其封二和封三上也免费提供版面进行宣传推介。最近5年以来,几乎学校所有的优势和强势学科都曾先后在学报的封二和封三上有过宣传推介。《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还专门介绍了几个理工重点实验室,有关负责人因而将刊物作为宣传资料散发。并且,各个刊物还介绍了一些优秀的创新团队。比如,为了展示学校的艺术教育成就,学术集刊《现代基础教育研究》每期都刊登两位艺术专业教师或学生的优秀作品,为艺术学科发展加油鼓劲。


在全面开辟宣传学校学科建设成就的路径之外,期刊人人多数都努力走学术型编辑的道路。他们一方面做繁重的编辑工作,另一方面也直接开展力所能及的科学研究。不仅主编们成果丰硕,其他各个编辑也作品不少。有的主编一直担任相关学科的带头人。犹如专任教师要教学与科研齐头并进一样,期刊人意识到,编校工作和科研工作也要并驾齐驱,相得益彰。这种追求所带来的“劳累”是不言而喻的,但期刊人却毫不退却。这是他们独特的责任心使然。

  

    每当谈到学科发展,常常会联想到的是三大标志,一是带头人,二是学术标志性成果,三是专业性学术活动。这种学科观念也为期刊人的努力方向提供了架构。在期刊社塑造出的五大学术品牌中,有两个(劳动论坛教育伦理年会)是学术活动类的品牌。期刊社的人手和资源本来就紧张,举办刊物已经捉襟见肘,要举办学术活动首先面临的是人手和其他资源紧缺的困难。但是,期刊人深信,学术活动是提升学术影响力的重要路径。他们克服各种短缺困难,硬是撑起了两个学术活动品牌,吸引了国内学界众多学者参会,对于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连续坚持多年举办如此大规模的学术活动,这本身就是学校实力的一种展示。

全体期刊人以能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做应有的实质性贡献为荣,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对学校的赤胆忠心和尽心尽责。他们的贡献既在其本职之内也在其本职之外,展现了新时代期刊人的独特风采!这颠覆了“教辅人员”就是“打杂的”的传统刻板印象,重新谱写了期刊人这一群体形象的时代篇章!期刊人是值得我们尊敬的敬业人、实在人、老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