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访问上海师范大学期刊社网站!

期刊人秉持“铁肩精神”勇担学术重任

来源:学报编辑部发布时间:2019-01-23浏览次数:4831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出自李大钊写的对联。这幅对联是李大钊在明代文化名人杨继盛所作的“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基础上,改了“辣”字为“妙”字而成的。将这幅对联用在形容上海师范大学期刊社的编辑们身上,是再恰当不过的了。的确,这些期刊人长期秉持的正是“铁肩精神”,担当的是“大道于心,学术为根”的道义。这是多么重大的学术责任啊!

放下身段,不耻于求人赐好文章

    内容为王,这是做媒体的铁律。好的学术期刊依赖的是好文章。自然来稿无数,但好文章不多。因此,为了办好刊物,主编和编辑们必须在理念和定位十分清晰的情况下,到处求人赐佳作。这类似于人才怪圈现象:优秀人才求不到,普通人才找不到工作。如果不把文章质量抓上去,学术刊物就无法上档次,无法产生影响力。所以,即使再牛的学者当主编或者编辑,也不得不放下身段。他们充满了内心的矛盾。一方面他们可能自己是被别人求稿,来不及写稿,另一方面他们为了办好刊物,却又不得不去求别人。在八项规定的情形下,为了联络感情,请作者吃饭,主编和编辑们还得自己掏腰包。因此约稿成了主编和编辑们的“亏本生意”。尽管如此,他们也从未埋怨过。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办好一份学术刊物!这是完全的一份责任心使然。

(全体合影照片)

 

坚守学术,铁心于拒关系冷人情

    为了保证刊物的学术质量,编辑们不得不拒绝各种关系稿、人情稿,甚至在很多时候要铁石心肠。因为好文章自然不用求人,托人情来求的稿子往往质量一般,甚至是有很大质量问题的。然而中国又是人情社会,学术圈子里面很多师友、前辈,甚至有关方面的“重要人物”,都会托来稿子。怎么在坚守学术的同时,处理这些人情稿,成为编辑们很为难的一件事。而为了办好学术刊物,编辑们最后一定会选择铁心拒稿。编辑们经常自嘲,自己就在一个得罪人的岗位,虽然做了大量的事务性和服务性工作,但经常出现发了人家好多稿,就因为拒掉一篇人情稿,被不理解或者责怪,甚至在编辑个人学术道路上被使绊子。但编辑们知道,做刊物,一定要有底线,如果一味降低底线,今天帮了这个,明天那个帮不帮?如果都帮了,那学术刊物的质量一定堪忧!为了坚持内心对刊物学术质量的追求,编辑们宁愿放弃很多个人机会,选择坚守,选择大公无私,选择大道于心、学术为根。

  

(期刊社会议现场照片)

 

甘于寂寞,无怨于做他人嫁衣裳

    编校工作单调乏味,十分辛苦。编辑们的工作环节主要分为:约稿、组稿、审稿、校稿。根据刊期,一期一期循环往复地做这些工作。每个编辑一般会接收到大量的稿件,有些是约稿,有些是自然投稿,每天基本都有十几篇来稿,也就是说一年要处理上千篇来稿。如何在约稿中找出质量比较一般的稿件退回或者退修,如何在自然来稿中发现质量比较好的稿件进行审稿和退修,都需要编辑的慧眼识珠,要求拥有比较高的学术水平。所以,编辑和学科里的教师一样,也需要很高的学术水平,要有学术分辨能力,非常了解所负责学科的相关前沿问题,以及相关学科里面的专家人才。往往最后发稿的一篇文章,都是经过了编辑和作者几轮的沟通和修正,甚至很多地方,是编辑进行了润色后才成为可发表的样态。但最后发表的文章,署的都是作者名字,作者拿着去评职称或完成学业,而编辑继续在帮别的作者做嫁衣。这一现象,尤其反映在一些年轻学者的发文上。很多年轻学者有冲进劲,文章有很好的观点,但仍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编辑们往往无怨无悔地提供帮助,很多作者经过编辑的指点,发了文章,从助教变成了讲师,最后评到了教授、博导,成为学术新星。而编辑的工作则会被忽视了。编辑还因为自己的职称评定比较曲折(学校把编辑岗位定位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因为有大量繁琐的编校工作,很难实现职称评定和升级。加之,学术期刊除了要有很高的学术质量要求外,还有很高的编校质量要求。新闻出版局一直对刊物有各种编校质量要求,不断出新的规范要求,并一直有编校抽查,不合格会影响刊物的生存。所以,每篇见刊的文章,都有编辑们在文字、格式、句子等方面花的大量功夫,他们根据出版的精准的规范要求,进行了大量编辑校对。所以,编辑的工作既琐碎,要求又高,同时又很容易被他人忽略,遭“冷落”。编辑必须拥有职业操守,耐得住寂寞,做到“虚一而静”,只有这样才能坚守住这个岗位。

精诚合作,共荣于团队合作精神

    期刊人是一支善于彼此团结合作的团队。虽然每个编辑都有强烈的岗位责任意识,每个刊物都是相对独立的编辑单位,但编辑之间彼此不孤立,不囿于本人的岗位。每个人既守土有责,又关心公共事务,分担公共责任。对领导分配的额外任务,任劳任怨。有事大家一起忙,无事一起闲。任何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其他人都会无私伸出援手,共同予以关心。一切以工作开展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不看同事笑话,而是相互补台。面临困难的时候,大家共进退,共同担当。万事规则先行,民主议事,高度透明。一旦决策,雷厉风行,执行不打折扣。言必行,行必果。讲效率,讲合作,讲民主,讲大家利益,讲学术道义。人人努力做到“德智齐润”。用期刊人自己的话说,“德智昌文”,方能“墨聚百家”。这就是期刊人共同的团队信念,也是期刊人独有的文化。正是这样的信念和文化,成就了期刊社一个又一个学术品牌的诞生和丰满。

大学须有大师,大师须有大作,大作须有大刊。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大刊造就大师,成就大学。每一个好的高校,都必须有一本或者几本好的学术刊物,或者说好的学术刊物的多少,也代表了该校学术力量的高下。我校期刊人秉持“铁肩精神”勇担学术重任,为学校学科建设做出了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