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围绕“如何推进学报可持续发展,促进我校文科建设”等议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期刊杂志社召开学报(哲社版)暑期高层专家研讨会。校党委书记陆建非教授,校长张民选教授,副校长刘晓敏教授,学报(哲社版)副主编孙逊教授和唐力行、曹旭、苏智良、陈永明、徐时仪、陈泽环、蒋传光等25位长期热心为学报写稿、组稿的专家教授出席会议。会议先后由张民选和刘晓敏主持。 张民选在会上充分肯定了学报取得的突出成绩。他感谢学报的负责同志多年来的辛勤奉献以及卓越的办刊理念;感谢所有的专家,为学报发展乃至学校的学科发展做出的很大贡献;感谢以王正平教授为带头人的学报团队,是他们敬业、出色的工作才有了学报开拓进取的今天。在谈到未来学报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路时,他重点指出,要“协同创新”,把学报(哲社版)放在学校文科建设整体之中进行考虑,制定创新激励机制,发挥校内外专家的积极性,把校内外、乃至国际上的优秀论文引入学报,进一步提高学报的核心竞争力。 研讨会上,学报期刊杂志社社长、学报(哲社版)执行主编王正平教授做了题为《诚敬学术,博约精进》的工作汇报。他首先汇报了近年来学报(哲社版)质量稳步提高、学术影响不断扩大的工作进展。据清华大学研制的2012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的权威统计,学报(哲社版)期刊影响因子在全国673家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9位;已连续第4次入选CSSCI来源期刊,在2012-2013年度居全国高校学报中排名第12位;由北京大学主持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在所收录的121家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中排名第22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主持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12年的最新排名,在入选的156家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中位居第14位;据最新国内权威期刊信息检索中心统计的《信息检索报告》显示,2012年共被138条检索途径转载文章60篇,转载率在全国师范大学学报中排名第3位,在全国1000多所高校学报中排名第14位。与此同时,学报(哲社版)第二次被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列入“全球华文人文社科期刊50家”;首次进入教育部“名刊工程”主办的“中国高校专业系列期刊”(含10个电子版专业期刊);首次被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列入“全国重点学术期刊”;首次获得新闻出版系统的政府大奖——“华东地区优秀学术期刊奖”;首次获得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编辑质量“优秀”等。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报对“五个意识”,即“岗位意识”、“学术意识”、“规范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的常抓不懈,离不开决定学报进步的“四个要素”——领导高度重视、专家大力支持、友人真心帮助和全体编辑共同努力。而学报目前竞争十分激烈。如何在当前形势下进一步开拓创新,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刊物质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王正平建议,这需要学校把学报建设纳入顶层设计上下同心,真正地把学报(哲社版)的“名刊工程”建设作为我校文科建设的重点之一,创新激励机制,开辟一块“学科建设的特区”,积极创设可推动其持续发展的制度环境。 与会的专家教授就会议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从不同角度就学报(哲社版)如何克服当前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如何坚持学报与学科建设的良性互动,发挥学报(哲社版)在我校文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许多专家表示本人以及各自的相关学科会与学报更多合作交流互动,纷纷表示要继续为学报(哲社版)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扎实的努力。 刘晓敏强调,进一步发挥学报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要加强学报(哲社版)和学校文科建设的紧密结合,依靠高素质、稳定的编辑人才队伍,发挥由国际、国内和我校一流专家组成的专家队伍的作用。学校也会切实解决学报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陆建非在会上作了总结发言。他认为,学报的成功离不开“务实进取、敢为人先”的学报精神,近年来学报的出色业绩,是学校的亮点之一。要进一步在全校范围内宣传发扬这一精神,推动学校事业的全面发展。学报的改革创新以及可持续发展,是学校发展非常重要的下一步工作。学报(哲社版)要具有国际化,开放度,前瞻性,要继续打造“关注理论创新,关注社会实践”的学术特色和个性,办好以我校学科建设为基础的“特色栏目”、“优势栏目”。要努力打造高质量、高品位的专家队伍、编审队伍、读者队伍。学校要从全校整体发展和学科建设的角度大力支持学报建设,把学报发展放在战略高度,建立精准高效的创新机制,采取建设有层次感的编辑队伍、逐量增加投入等多项举措,使学校(哲社版)与学校文科建设获得可持续发展,使学报真正成为我校学科建设的一面旗帜,进一步提升我校的学术影响力。 (供稿、摄影:学报 作者:陈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