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学校举行《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暨专家研讨会。副校长、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会副主任柯勤飞、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会副主任郭本瑜和李新洲、全体编委及特约编审、理工科学院院长等专家代表出席会议。会议由副校长、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丛玉豪主持,副校长、学报分管领导刘晓敏作重要讲话。 ![]() 学报期刊杂志社社长、总编辑何云峰在会上首先传达了校发[2014]2号文件《关于推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进入“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的工作措施》,并简要汇报了学报(自然科学版)的最新工作进展。研究生处处长俞钢,人事处处长陈昌来和科技处处长杨仕平分别就如何落实相关政策宣布了具体措施。与会编委、专家就如何进一步提高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意见及建议。全体与会编委及专家均表示将继续全力支持学报工作,为进一步提升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学术质量尽职尽责。 丛玉豪副校长指出,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学报工作,继续在配套政策和人、财、物的投入上给予学报大力支持;要充分发挥编委和专家在写稿、组稿、审稿方面的积极作用,紧密结合学校重点学科,办出特色;学报编辑要积极走近编委、走近教授、走近青年教师,经常相互交流、拓宽组稿约稿思路。柯勤飞副校长充分肯定了学报的成绩与工作态度,指出学报(自然科学版)要办好,质量是关键,并且要善于吸收优秀稿源;编辑要密切关注热点研究领域、学术会议的前沿动态;参加各类国内外学术会议;与校内外专家增加互动与联系。刘晓敏副校长在发言中特别强调,学报要遵循学术刊物办刊规律,抓住特色,合理设置栏目,进一步完善“优秀论文”的评审机制,力争使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学术质量更上一层楼,切切实实把学报打造成为我校学科建设的重要平台,为我校的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与会的理工科专家代表通过无记名投票评选出了首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优秀论文”。韩茂安、孙宪波的《Zq可逆等变平面系统的一般形式及极限环分支》;严荣、王洁微、张永明的《通过光催化氧化提高吡啶的可生化性》;曹锋雷、王金果、朱建等的《双N源合成N-TiO2可见光催化剂及其性能研究》;张书娟、尹占娥、温家洪等的《近60年我国华东地区高温灾害特征分析》;王站付、周晓梅、王全喜等的《上海市滴水湖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动态》;杨洋、翟向华的《D+1维时空中平行板内有限温度Casimir效应》;倪仟、武向农的《一种基于FBG对的微波光子滤波器的结构设计与分析》;曹同、王敏、娄玉霞等的《监测环境污染的藓袋法技术及其应用》;唐成千、徐本龙的《空间非齐次性和扩散行为对种群规模的影响》;栾宝平、余锡宾、刘洁等的《不同形貌的CeO2的水热法制备及表征》等10篇学术论文被评为首届优秀论文(获奖全文可浏览学报(自然科学版)。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优秀论文评选由学报期刊杂志社、研工部、人事处和科技处联合主办。每年评选一次。评选对象为上一年CNKI所报告的前两年数据的论文。2014年举行首次评选的范围为2011和2012年期间正式发表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的论文,评选的主要依据是2013年CNKI所报告的数据。每届从200多篇文章中评选出10篇优秀论文和20篇入围论文。获得优秀论文的理工科研究生和教师可以获得相当于SCI四区或EI的奖励和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