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目录 【学术争鸣】 什么是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根本原因——兼评张维为先生的《中国震撼》 陈学明 【政治学研究】 政府对新生社会组织的催化与公共服务社会化 何云峰,孟祥瑞 培育中华各族现代意识研究 徐 蓉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特约栏目主持人:王升远 ·多维视角下的大江文学专题· 死者们的传达用火表明 (日)大江健三郎 “我已经不能重生,但是/我们却可以重生” (日)大江健三郎 虚构与现实交界的语言 (日)小森阳一 逆水行舟:大江健三郎文学思想蠡测 陈众议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论宋初小说创作的地域特征及题材选择 赵维国 真俗二谛与明清世情小说的佛教叙事 梅新林,申明秀 自我投影与他者审视——论托马斯·塞尔比的《中国小说中的中国人》 宋丽娟 【心理学研究】 中华民族认同的心理成分和形成机制 佐 斌,秦向荣 积极国民心态的探究、测评与引导:当代中国心理学的重要使命 王新波 【文化创意研究】 文化创意的产业化路径论 郑 欢 我国城市形象片创作现状与创作策略 聂艳梅 【历史研究】 胸襟、境界与形象:抗战国难之际李烈钧的复出 廖大伟 中共二大“民主的联合战线”的由来 邵 雍 【跨学科研究】 《聊斋志异》巨鼋母题渊源及生态美学意蕴 王 立 东方内部的东方主义:悖论与病理——以村上知行的“北京文人论”为释例 王升远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提要 张维为的《中国震撼》值得商榷 陈学明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上发表《什么是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根本原因》对张维为的《中国震撼》一书进行商榷。《中国震撼》一书将中国这30年之所以能够崛起的原因所在,归纳为“中国模式”的八大特点和八大理念。但是,《中国震撼》把这八大特点和八大理念的形成说成主要是由于承继了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则值得商榷。正如在这30多年时间里中国之所以获得成功离不开对西方优秀思想文化的吸收,中国之所以发展当然也有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的优秀思想文化的因素。问题在于,这是主要的根源吗?仅依赖对西方优秀思想文化的吸收或者对中国传统优秀思想文化的继承就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吗?促使这八大特点和八大理念形成的更深层面上的“因”就是张维为先生所说的这些中国文化传统吗?张维为先生所说的这些中国的文化传统就能构成这八大特点和八大理念得以形成和实施的政治保证吗?在充分肯定张维为先生论述的积极意义之后,有必要对此作出深思。显然,如果我们接受张维为先生的分析,把中国这30年的成功归之于这八大特点和八大理念,那么这背后更深层的根由就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以及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当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指导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开创。不错,一些西方优秀思想文化以及张维为先生所说的一些中国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对中国这30年的成功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起核心作用的却是马克思主义,确切地说就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离开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来揭示中国这30年的成功之道,那肯定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一面之词,肯定属于管中窥豹、盲人摸象。
政府催化新生社会组织推动公共服务社会化 何云峰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上撰文,指出:公共服务社会化可以采用竞争性模式,也可以采用非竞争性模式。无论哪种模式,公共服务社会化都需要社会组织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生社会组织不断产生,它们面临着共同的难题,即初创期的资金缺乏和能力建设滞后。从国际经验来看,政府通过资助性投入或资助性购买来扶植和培育新生社会组织的发展,往往可以解决社会组织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问题。从能力建设的角度看,社会组织的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培育和支持。论文以“上海社区公益创投”为案例,提出了政府在资金支持的同时“催化”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一些建议和对策。上海社区公益创投的探索建立在一般性“政府资助性购买”的基础上,传统的“资助性购买”是通过资金给付和合同关系委托社会组织在一定领域内开展社会服务,并委托第三方机构承办,对投标方或者被资助方进行监督、评估。上海社区公益创投在多方面实现了创新式的探索,集中体现于其目标,即“旨在为初创期的社会组织和具有公益理想的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和能力建设服务,并从而使居民享受到多样化、符合需求的社区服务,同时带动公益基金会、爱心企业等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也就是说,上海社区公益创投的目的不仅关注推动社会组织的初期发展,还希望以此“催化”出更多具有公益理想的“公益创业者”,不仅像一般性“政府资助性购买或投入”一样给予资金支持,还会通过能力建设使那些初创期的社会组织和尚未取得合法地位但具有发展潜力的社会组织逐渐成熟;同时通过社会化的方式提高政府公共服务产品的丰富多样性和服务质量以满足社区和居民的需要,最终带动公共服务社会化的发展。这样,一方面政府通过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来“催化”新生社会组织,避免了政府直接提供社会服务和公共产品的低效率、高花费,提高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并且使之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完善了整个社会服务供给的体系。另一方面在解决初创期社会组织的资金问题后,进而探索包括能力建设在内的综合支持的手段,以促进公共服务社会化的发展。政府通过资金支持和能力培育两个方面的努力而发挥其对新生社会组织的独特催化作用,产生一箭多雕的效果:推动社会组织以及整个公民社会的发展,推动公共服务社会化的发展,进而通过社会化的方式提高政府公共服务产品的丰富多样性和质量。
“民主的联合战线”的理论来源及其在中国传播的过程 1922年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中共二大”)首次明确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首次提出了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民主的联合战线”的策略,标志着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又取得了重大进展。邵雍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撰文《中共二大“民主的联合战线”的由来》考察了“民主的联合战线”的由来,旨在从一个侧面探讨列宁及其领导的共产国际是怎样与中国共产党产生互动,以及这种互动所带来的巨大政治影响。文章指出,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了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民主的联合战线”的策略,其理论来源是1920年列宁在共产国际二大上提出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经1922年初的远东劳苦人民大会的强力推介以及各种相关翻译件的多方传播,最终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这一主渠道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从历史顺序上来讲,先有党的创立与初步建设;接着才是“民主的联合战线”这一革命策略的出台,它是党的统一战线的雏形;在中国革命后来的发展中,加上了武装斗争,最终形成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党的建设与统一战线又是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两大最直接最重要的成果,对中国共产党日后的发展壮大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大江健三郎谈大江健三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发表了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在东京召开的“思考大江健三郎文学研讨会”上的主旨演讲《死者们的传达用火表明》和为会议所作的总结性发言《“我已经不能重生,但是/我们却可以重生”》。此次研讨会是日本第一次以他为中心主题而召开的会议,更是在发生东日本大地震、大海啸和核泄漏大事故这一连串天灾人祸的特殊时期召开的会议。通过这两篇文章,可以看到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内心世界。大江健三郎在长达54年的作家生涯中,始终处身于“危险的感觉”。正是这种“危险的感觉”使得他能够睁大眼睛竖起双耳去观察、聆听生活,使得他能够发现人类的困境、窘境、绝境,并用小说这种形式向生者“传达”。对大江健三郎来讲,“意志”是属于最重要的词语,他常用该词组成的句子是“作为意志行为的乐观主义”。面对现实、正视现实是需要勇气的,从根底上彻底重新考虑人的未来行为也是很困难的,但对将来不能丧失希望,不应畏惧艰难。人应该、也可以重生。为了重生,人应该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要具有“作为意志行为的乐观主义”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够说:虽然死者不能重生,但生者却可以重生。
大江健三郎文学思想蠡测 陈众议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撰文《逆水行舟:大江健三郎文学思想蠡测》指出,从《万延元年的足球队》开始,大江健三郎就自觉地将目光转向了神话传说。到《二百年的孩子》,他以众多作品完成了但丁式的寻根之旅。但这一寻根之旅所蕴含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均非一般意义上的发思古之幽情或原型批评家眼里的集体无意识的简单表演。他的旅行充满了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寻找大江版或日本版“第三场所”的艰难。这一过程可以说是逆水行舟,至少意味着文学与现实(或政治)的双重艰难。其一来自于反向思维,着力将自己的时代带入过去,也即把自己带入过去。反过来看,这种反向思维无疑也是把过去带入现在的最佳途径。其二在于背时逆行。正因为背时逆行,大江的文字是刚性的、挣扎的、由内而外的、自下而上的,作者及其人物为人为文的艰难每每溢于言表。但恰恰是这种背时逆行成就了大江健三郎的文学世界。世界文学的情况非常复杂,总体说来,目前的状况不容乐观。大江健三郎等许许多多逆时流而动的经典作家在价值取向上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经典作家貌似厚古薄今,本质上却与希望相同,即必定蕴含着某种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精神。
论宋初小说创作的地域特征及题材选择 赵维国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撰文指出:宋初小说的发展也像其他文学形式一样,承继晚唐五代文学发展的余韵,随着宋代文化的发展而渐渐演进。从总体上看,在稳定的政治形势下,宋初小说的创作承继唐五代小说之创作传统,处于发展前的酝酿时期,并未出现中唐时期小说创作的高潮,基本保持了晚唐、五代时期的创作态势。从小说实绩来看,小说作家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以南方作家为主;其题材以笔记体志怪小说为主流,传奇体小说数量不多,与晚唐以来小说创作的观念基本一致。唐末文人南下为宋初小说创作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而南方的宗教文化为南下文人提供了思想基础与社会基础,这是宋初小说家创作的文化源泉。南方政治环境的稳定,再加上崇信宗教的社会基础,为小说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产生了一批记叙神仙怪异的小说。这些小说,一方面是生逢乱世、崇尚宗教以求自娱的明证,同时也是小说发展到这一时期的必然选择,将唐人以来的小说传统继承下来。在五代时期,南方文人继承了小说文体的创作传统,而北方则很少有人撰述小说,渐渐形成了以南方作家为主流的小说创作局面,晚唐五代的小说创作传统在南方得以传承,致使南方士子喜欢搜神志异,以小说的形式寄寓情怀;另外,宋初崇尚道教的文化因素,为这些作家提供了丰富的社会素材。两者相得益彰,形成了宋初以南方作家为主体的创作格局。由于晚唐至宋初长达百年的社会离乱,很多士子文人或遁入空门,或隐逸山野市井,物质生活极其匮乏。这一时期的志怪小说所叙述的内容也与以往的道化、道术等有较大的差别,而是注重现实题材的书写,关注人间的俗世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稳定,也开拓了新的题材,对于小说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从小说历史演变而言,宋初小说主要受本土文化的巫鬼、道教思想的影响,不仅形成了以南方作家为主的创作群体,而且志怪题材的异人书写等也曲折地反映了宋初的社会现实,以一种全新的叙述方式反映乱离之世的士人心态,拓展了小说创作者的题材选择,真实地表现了小说家身处乱世的宗教情结及其价值观念。
真俗二谛与明清世情小说的佛教叙事 梅新林、申明秀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撰文认为:佛教叙事是明清世情小说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为了更好地实现劝善惩恶的创作主旨,绝大多数明清世情小说都或多或少地融进了佛教因子。佛陀为了度脱众生,随机方便,宣说八万四千法门,但若总摄之,不外真俗二谛。作者以佛教意蕴最浓烈的《金瓶梅》、《醒世姻缘传》、《红楼梦》等三部作品为例,从佛教真俗二谛的视角,来阐释明清世情小说佛教叙事的成败得失,及其对作品思想与艺术成就的影响。从长篇到短篇拟话本,劝世是此类小说的共同主旨,在对日常生活的摹写中表达高雅的思想,既通俗又深刻,真正实现了雅俗整合,而使得世情小说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佛教叙事是世情小说创作的最大特色,无法想像世情小说如果抽取了佛教意蕴,那会是多么单薄、苍白。世情性短篇拟话本小说中的佛教叙事,由于篇幅的限制,基本上都是以因果报应等俗谛为主,长篇小说中除了《红楼梦》也大多是果报论等俗谛的演绎。佛法没有高下之分,真俗二谛对应根性不同的众生,所以《金瓶梅》、《醒世姻缘传》、《红楼梦》等或主俗谛或重真谛的作品自有不同的受众对象与阅读效果,都取得了骄人的思想与艺术成就,但俗谛毕竟不够究竟,真谛才是根本,所以思想丰富、佛教真谛意蕴浓郁的《红楼梦》才能“技压群芳”,独占鳌头,吸引了一代代无数读者的眼光。若以《红楼梦》为标准,则《金瓶梅》次之,《醒世姻缘传》又次之。《红楼梦》等世情小说是一座座无尽的宝藏,而佛教真俗二谛则是其无与伦比的珍藏,读者应尽量从中收获更多,而得以无愧于这些世情经典。 中华民族认同的心理成分和形成机制 佐 斌、秦向荣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撰文,从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视角对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民族认同构成的多维观,参考民族认同发展的阶段模型重点分析了中华民族认同的发展阶段及其可能的特征,并尝试用社会认同理论观点来阐释中华民族认同形成和发展的心理过程。文章指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由认知观念和情感评价两个方面构成,即中华民族的成员对中华民族的认识理解和情感偏爱。从认知成分来看,中华民族认同包括着中华民族的成员对中华民族的一些基本知识、内容和观念。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族名即中华民族的名称知识。族名往往表现了被称民族的某种特征,它是一个连接民族内部并区分于其他外部民族的因素。其次,知道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承认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传承人。中华民族的成员不论具体属于哪一民族都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这是在血缘特征上的认同,也是中华民族认同的自然基础。第三,意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中的一员。当个体被他人称为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就会意识到自己和中华民族存在某种必然联系,虽然他或她不一定清楚中华民族的确定定义。第四,对中华民族的典型特征、特色或象征物的知觉,比如知道黄河、长江、龙等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第五,对中华民族的语言、地域、风俗习惯、历史等的认识。知道中华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境内,汉语是最主要的交流语言,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等等。第六,将中华民族和其他民族区分开来,也就是民族分界。知道自己属于中华民族,对中华民族有了一定的认知后,就会将自己从的不同民族区分出来,知道自己和他们是不同的。没有分界就没有认同。第七,对中华多民族关系的认识。这是中华民族认同中一个很重要的认知方面。因为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相互融合形成的民族集合体,整个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56个民族各有特色,但是民族地位都是平等的,各个民族之间是兄弟姐妹的关系。第八,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民族精神乃至民族性格的了解和认识。价值道德观念和民族性格与精神是深藏在中华民族内部的东西。中华民族认同真正实现的基础在于文化,当每个个体都认同中华民族的文化,都希望自己的文化是优秀的,这样才能为中华民族的存在和发展增强凝聚力及向心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