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访问上海师范大学期刊社网站!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第3期推荐

来源:学报编辑部发布时间:2010-06-04浏览次数:627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期推荐

{enter newline}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期目录

{enter newline}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enter newline}

论大众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原则要求                            张博颖(5)

{enter newline}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路径探析                               蒋传光,张 (11)

{enter newline}

【伦理学研究】

{enter newline}

中国伦理思想的世界意义——施韦泽的中国伦理研究                       陈泽环(22)

{enter newline}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伦理文化建设                                         周中之(29)

{enter newline}

【城市文化研究】

{enter newline}

从“富骄贫谄”到“富而好礼”与“穷者尚文”

{enter newline}

——对上海现代都市文化建构的社会心理考察与阐释                       刘士林(36)

{enter newline}

唐代以前扬州城市的人文学阐释                                         张兴龙(44)

{enter newline}

【心理学研究】

{enter newline}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论                                                   燕国材(51)

{enter newline}

工作记忆与句法歧义消解关系的脑功能研究述评                     沛,蔡李平(57)

{enter newline}

【文化学研究】

{enter newline}

文化是个性与精神的呈现

{enter newline}

——写在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发表150周年之际        周春生(65)

{enter newline}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enter newline}

——从《牧童短笛》看中西田园音画的不同意境                   伟,郑 (73)

{enter newline}

【历史学研究】

{enter newline}

1618世纪葡属东方殖民城市的历史特征                                 顾卫民(79)

{enter newline}

20世纪30年代后期国际金融体系转型

{enter newline}

——1936年美英法《三方货币稳定协议》及其启示                       谈谭,叶江(88)

{enter newline}

世界市场与苏嘉湖蚕桑丝织经济圈                                        (95)

{enter newline}

【语言学研究】特约栏目主持人:齐沪扬

{enter newline}

试论“不是……吗”反问句的疑问用法                            齐沪扬,胡建锋(105)

{enter newline}

关中方言同素逆序词的历时考察及优选论分析                             (114)

{enter newline}

“一面”的跨从句语法化研究                                           徐晓羽(123)

{enter newline}

【跨学科研究】

{enter newline}

欧洲教会法与罗马法之内在关系                                         (130)

{enter newline}

 

{enter newline}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期要目推荐

{enter newline}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enter newline}

张博颖《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3撰文,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原则要求的依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重视等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要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紧密联系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基本内容之首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所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当然离不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是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既包括在后者之中,同时大众化工作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又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借鉴。当然,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某些好的方法、经验也应根据具体情况在大众化中突出出来。其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结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来进行创新的,往往是以国家、民族、社会的总体目标为对象,因而带有一定的广泛概括性。大众化工作要关注大众的个体化理论需求、利益需要,要善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广泛概括性与广大普通群众的切身利益、思想实际、具体工作生活等紧密联系起来,为他们释疑解惑,多做思想引导、疏通的工作。第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工作也要有世界眼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也在为马克思主义一般理论提供某种启示和中国经验。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在与世界对话、交流过程中,也需要在与世界其他国家人们的交流中传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世界事务的理解和认识,这无疑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传播,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一般理论,对于倡导多极世界格局,对于传达建设和谐世界的声音等等,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这是时代发展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

{enter newline}

 

{enter newline}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新发展

{enter newline}

蒋传光,张波《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3撰文,指出从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成果,存在着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的路径问题。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的路径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是一致的,存在两个层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实践主导模式的实践层面,二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走文化扬弃的文化层面。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而在立法过程中,也同样出现了立法部门主义现象,一些立法起草部门开始争五权,即主管权、审批权、处罚权、收费权和法律解释权,立法为部门的物质利益所绑架,法律的公平正义价值正逐渐丧失。对此现象,有学者认为,这就是一种物本法律观,这种物本法律观是哲学中的物化一词在法学中的运用,它是指法律以物为本,即法律以物为基础、为依据、为目的、为发展动力。在这种物本主义思维的影响下,中国的环境正义开始沦丧,人的生命权、健康权被漠视,人的主体性被遮蔽,人的生存价值被忽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命题。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法律观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应有内容,就是强调人是法律发展之本,突出强调法律发展的目的问题,即法律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法律的发展目的就是为了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法律发展的尺度,这种对法律发展目的的新认识就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可以说,正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产生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法律观。

{enter newline}

 

{enter newline}

中国伦理思想的命运

{enter newline}

施韦泽不仅是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