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访问上海师范大学期刊社网站!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简介

来源:学报编辑部发布时间:2009-12-22浏览次数:522


 

{enter newline}

【伦理学研究】

{enter newline}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道德状况及其引导对策——以上海为例             王正平,苏建军(1)

{enter newline}

西方“个体主义”文化价值观的演变、历史意义与局限                何云峰,胡  建(12)

{enter newline}

转型时期的中国学校德育                                                                   朱小蔓,刘次林(24)

{enter newline}

【法学研究】

{enter newline}

法治的脚步:回顾新中国法制60                                                                   张晋藩(31)

{enter newline}

新中国60年法制建设经验的总结与展望                                                           蒋传光(39)

{enter newline}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特约栏目主持人:曹旭

{enter newline}

钟嵘与沈约:齐梁诗学理论的碰撞与展开                                       曹  旭,杨远义(50)

{enter newline}

20世纪初叶中国女性文学的转型及其文学史意义                                           郭延礼(59)

{enter newline}

【图书情报文献学研究】

{enter newline}

人类信息交流的变革和社会文明的变迁                                                           吴志荣(67)

{enter newline}

“使用与满足”理论与互联网环境下的文献接受                                           林雅萍(76)

{enter newline}

【跨学科研究】

{enter newline}

中国早期流行歌曲与女性书写                                                          陈  伟,李  琼(85)

{enter newline}

影视幽默的可译性探究                                                                                      范晓慧(92)

{enter newline}

【历史学研究】

{enter newline}

陈寅恪先生批注本《白氏长庆集》的新发现和学术价值                               俞  钢(98)

{enter newline}

论刘邦的货币改革                                                                            曾维华,王  冕(106)

{enter newline}

【外语研究】

{enter newline}

交际、变异、标准:关于英语语音在中国的取向                          蔡龙权,宋学东(113)

{enter newline}

英语习语汉译研究                                                                                            谭卫国(128)

{enter newline}

 

{enter newline}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推荐

{enter newline}

 

{enter newline}

应重视中国城市流动人口道德建设

{enter newline}

王正平,苏建军《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6上所撰的《中国城市流动人口道德状况及其引导对策——以上海为例》,通过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在了解和把握上海市流动人口的道德状况的基础上,就提高城市流动人口道德素质的对策进行了深入探讨。文章指出,夫妻关系和谐度较高,对婚前性行为较婚外恋宽容,择友时注重伦理因素,守时观念较强,有较高的公德意识,有一定的助人精神,注重赚钱手段的合道德性,环保意识强,看重才能、知识、成就等价值标志,有较强的集体观念,幸福观既有理想色彩又注重现实因素,这些都是上海市流动人口道德素质中的积极因素;而重人情,践行公德水平低,过于注重金钱而忽视德性、名誉和贡献等价值标志,是其道德素质中亟需提高的方面。具体到引导对策,在指导思想上提出要坚持四个相结合,即坚持“群众道德”建设与提升道德境界相结合、弘扬传统美德与培养现代道德相结合、培育群众道德自治组织与加强党政引导相结合、重视宣传教育与提供法制保障相结合。在具体对策上提出要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强社区道德建设,完善公共设施,加强行业自律和对流动人口的岗前职业道德培训,健全竞争机制,加强道德教育和法制建设,以进一步完善城市流动人口的道德素质。

{enter newline}

 

{enter newline}

个体主义文化价值观的确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enter newline}

何云峰,胡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上撰文论述西方“个体主义”文化价值观的演变、历史意义与局限。作者认为:严格地说,在中文中,个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个人主义似乎更容易跟利己主义(egoism)联系起来,后者一般指代的是极端的个体主义;而个体主义更加代表的是一个中性概念。不能将个体主义等同于极端利己主义,因为从个体主义的历史来源来说,个体主义主要强调的是:构成社会、国家等集体组织的最终凭借的是经验性的个人。个体主义文化价值观的确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enter newline}

首先,个体主义的确立使“个人本位”的思想逐步确立为西方主流文化价值观,并且逐步走向完整而相对科学地理解个人本位观。个体主义主张个性解放,在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中贡献巨大。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肯定人权,反对神权,摒弃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这从思想解放的角度来说,启智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其次,个体主义文化价值观的确立使市场化导向可能引起的极端自私主义和唯利是图逐渐得到伦理精神的约束。宗教的个体主义跟世俗的个体主义之间如果不能形成沟通桥梁,个体主义作为文化价值观是很难真正确立起来的。世俗的世界是真实的传统世界,任何社会文化价值目标的转型都不可能是无中生有地进行“价值移植”,它的起点与动力只能源于传统文化本身。所以宗教的个体主义与世俗的个体主义之间的桥梁是个体主义更加具备传统世界的根基,从而更能够被具体的个人所接受和奉行。最后,个体主义文化价值观的确立使个体本位性原则得到了政治上的认可,为每个具体个人的权利保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总之,西方的个体主义文化价值观确立之后对西方的整个文化存在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也具有巨大的作用,但总体上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些不足是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教训。这样的反思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蕴。

{enter newline}

 

{enter newline}

转型时期的中国学校德育

{enter newline}

朱小蔓,刘次林《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6上撰文指出,为了应对转型时期给学校德育的挑战,党和政府作出了一系列德育政策的应对。德育理论工作者认真挖掘传统文化之中的优秀道德教育资源,积极吸纳国外在道德价值观教育研究方面新的学术成果和实际经验,直面社会转型时期我国青少年一代新的生活方式及其问题,完成了一系列较为深刻的德育观念的探索和创新: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德育目的、辩证论证了个人利益的价值、深入研究了德育的多元功能、倡导了生活化德育和对话式德育,并且对道德的学习和体验式学习方式、德育制度等予以重视。德育新课程首次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每门学科的发展目标之一,要求各学科利用自身的课程资源,体现具有学科特点的价值内涵,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就专门德育课而言,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很大的变化。我国德育实践的探索和创新具有多方面的特色,具体表现在:既独立又统一的德育管理体制,爱国教育的研究与创新,生命教育的兴起,网络条件下的德育应对,德育的审美化改造,德育评价方式的探索,民工子弟教育的关注。同时,一些重大德育问题,如:德育经验的理论提升、德育理论的实践影响力、主导价值观教育、德育研究方法的创新等,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enter newline}

 

{enter newline}

新中国法制60年是中国法律近现代化的“新阶段”

{enter newline}

张晋藩《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6上撰文指出,新中国法制60年实际上就是中国法律近现代化过程的继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的法制道路的展开。文章认为,新中国法制60年是中国法律近现代化的“新阶段”,这里的“新”不在于法律形式,而在于法律中所体现出的民主和人权保障,即法制已经从追求形式转变到完善内容上。新中国法制60年是马克思主义法制观与中国建设实际不断结合的60年,一方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制观,反对单纯依靠经验主义,另一方面又必须认清国情,使得法制建设能够在一般原理的指导下又具体到中国实际。新中国法制60年是不断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道路的60年,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既没有一个完美的范本,也没有任何经验可循,作为共和国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法制建设必须走一条独立自主不断探索的道路,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到“文革”十年法制建设的挫折,再到八二宪法及其四个修正案、“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宏伟目标的提出,这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法制建设道路。新中国法制60年是一个从行使法制到追求依法治国的60年,由“制”到“治”,一字之差,其内涵却至为丰富,新中国法制发展线索正是:废除旧法——创制新法——法制破坏——恢复法制——完善法制——依法治国。新中国法制60年还是在党的领导下不断追求科学发展的60年,这里的科学发展,要求针对随时变化的社会实际和国际大势,不断做出政策和法律上的调整和改善,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贯彻党一贯坚持的实事求是的要求。

{enter newline}

 

{enter newline}

钟嵘与沈约:齐梁诗学理论的碰撞与展开

{enter newline}

      曹  旭,杨远义:发表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6 《南史·钟嵘传》载:钟嵘“尝求誉于沈约,约拒之”;为报“宿憾”,钟嵘撰写《诗品》品五言诗,把沈约置于“中品”。文章解析这段公案,通过对钟嵘与沈约关系的研究,梳理中国文学史和批评史发展到齐梁这一历史阶段中出现的观念变化和渗透在观念变化中的个人因素。沈约拒绝钟嵘,是因为他们在诗学观念、诗学本质和诗学发展的认识上,有着不能苟合的分歧。主要表现在:1.对当世诗风和诗歌成就的评价截然不同。2.对汉以来诗歌发展和流变问题的回答不同。3对“声律论”的评价及其发明权问题的争论4在诗人及作品的评价上存在严重分歧。钟嵘《诗品》把沈约放在“中品”,现在看,是一个有眼光的做法。钟嵘意在总结从汉五言诗产生以来至齐、梁的中国诗歌,特别是要总结兴盛于齐代的永明体的利弊得失,沈约是一个重要的绕不过去的人物。在当时的文坛上,沈约有创作、有理论、有影响,又任朝廷高官,对宋、齐、梁的文学和文学理论,有重要的“坐标”作用。《诗品》通过对这位当代名公巨卿、文章领袖的评判,正可清理齐梁以来的诗坛和创作上混乱、声律上讹滥以及种种走火入魔的状况。假如不把沈约放进来,许多问题,特别是声律问题就说不清楚,《诗品》的齐、梁部分就难以写得到位和精彩,因而《诗品》中处处表现出对沈约的在意。遭到沈约拒绝后的钟嵘更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文学思想和审美的价值,以及和沈约文学思想、审美之间深刻的分歧,坚定了在沈约逝世后完成《诗品》的决心,并在与沈约论争的基础上,展开五言诗的理论和批评。钟嵘并非出于私人感情,而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