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访问上海师范大学期刊社网站!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09年第一期重点文章推荐

来源:学报编辑部发布时间:2009-02-10浏览次数:577


 

{enter newline}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09年第一期推荐

{enter newline}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09年第一期目录

{enter newline}

【哲学研究】

{enter newline}

哲学视域中的权利问题                                                   杨国荣(1)

{enter newline}

敬畏意识、敬德理想与现代社会                                           夏乃儒(7)

{enter newline}

【美学研究】

{enter newline}

“诗化的感性”与“诗化的理性”——中国审美精神的诗性文化阐释          刘士林(14)

{enter newline}

儒家思想之于当代中国美学建构的意义                                     程 勇(21)

{enter newline}

《唐诗品汇》的美学范式及其诗学意义                                     查清华(29)

{enter newline}

【法学研究】

{enter newline}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模式辨析及完善                                        费长山(36)

{enter newline}

现代都市法律文化生成的社会学解释                                      徐继强(43)

{enter newline}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特约栏目主持人:郑克鲁

{enter newline}

普鲁斯特的小说理论                                                    郑克鲁(49)

{enter newline}

不断翻转的万花筒——菲利普·罗斯创作手法流变初探                      黄铁池(56)

{enter newline}

拒绝遗忘和告别“天使”之笑

{enter newline}

——米兰·昆德拉《笑忘录》中双主题变奏细解                         彭少健(64)

{enter newline}

【“东亚汉字文化圈”古代文学专题研究】特约栏目主持人:李时人

{enter newline}

中国古代小说与朝鲜半岛古代小说的渊源发展                       李时人,聂付生(73)

{enter newline}

中国明清小说在越南的流传与影响                                        陈益源(81)

{enter newline}

日本江户读本小说对中国白话小说的“翻案”

{enter newline}

——以《雨月物语·蛇之淫》与《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为例    汪俊文(87)

{enter newline}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enter newline}

1980年代“男子汉”文学及其话语的文化分析                               张伯存(93)

{enter newline}

凤子的小说                                                            史承钧(98)

{enter newline}

革命启蒙叙事的悖论——师陀《马兰》对意识形态压抑的揭示                赵江荣(104)

{enter newline}

【历史学研究】

{enter newline}

试说玄学对南朝经学之影响                                             严耀中(109)

{enter newline}

从法律看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妇女的地位                                 裔昭印(116)

{enter newline}

【跨学科研究】

{enter newline}

用现代文法处理古代白话小说的有益尝试

{enter newline}

——关于亚东版小说的新式标点和分段                            赵真,孙逊(121)

{enter newline}

中日复交前日本外务省的“台独”政策                                     翟 新(128)

{enter newline}

 

{enter newline}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推荐

{enter newline}

自由个性,人的基本权利的真正实现

{enter newline}

杨国荣《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上撰文,指出:人的基本权利与人之为人的基本规定相联系。“基本”意味着悬置人在性别、地位、年龄、身份等方面的差异,而仅仅关注作为人的一般本质。基本权利虽然涉及人的生存以及经济、政治、教育、文化、宗教等等各个特定的领域,但是,蕴含于以上特定领域之后的,还有更为“基本”或更为原初的层面,这一“基本”的方面具体表现为人实现自身潜能的权利。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或工具,人在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中的权利,本身并不是目的,在实质的层面,这种权利同时表现为人实现自身潜能的条件。实现自身潜能,并不是一种抽象的理想,而是人的基本权利的现实内容。如何使人的基本权利真正得到实现?作者认为,应当对“自由个性”予以特别关注。自由个性首先表现为超越人的依赖关系。社会发展的“最初形式”以人的依赖性为其特点,在这种依赖关系中,个体往往归属于他人或外在的社会系统,缺乏真实的个性与自主品格。作为以上依赖关系在个人发展形态上的体现,人的潜能的发展往往也趋向于普遍化、划一化。通过超越人的依赖关系而达到人的自主性与独立性,构成了自由个性的重要方面。与人的依赖性前后相关的,是物的依赖性。人的依赖性蕴含着对人的个体性、自主性的消解,物的依赖性则意味着通过人的工具化或物化而掩蔽人的目的性规定或内在价值。在超越人的依赖性的同时,自由个性同时要求扬弃物的依赖性;两者在确认人的内在价值的同时,也为人实现人作为人的基本权利提供了前提。对人的依赖性与物的依赖性的双重超越和扬弃,更多地从否定或消极的层面体现了自由个性与人的权利之间的关系。从肯定或积极的方面看,自由个性则更直接地体现于个人全面发展自身潜能这一权利之上。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容,自由个性体现于价值创造的过程。价值创造既指向世界的变革,也包括自我的造就,无论是知情意的统一,抑或真善美的交融,都形成于变革世界与成就自我的过程,并进一步作用、体现于后者。自由个性和人的全面发展有其现实的前提,除了在社会历史层面扬弃人的依赖性及物的依赖性等等之外,还需要特别关注自由时间。在个人的所有时间完全为必要劳动所占据的条件下,其多方面的发展只能是空幻的理想,唯有获得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个体的多方面发展才可能提上日程。唯有以自由时间为基础,人发展自身多方面的潜能并相应地实现自身的基本权利,才具有现实的可能。

{enter newline}

 

{enter newline}

玄学影响南朝的经学并作用到后世

{enter newline}

玄学与经学、名教与自然之间的结合,虽在两晋间已得到普遍认同,但这种结合的进一步具体化,却落实在南朝。鉴于学者一般对处于过渡期的学术动态叙述较略,严耀中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撰文《试说玄学对南朝经学之影响》,试图探讨玄学影响下南朝经学所呈现的一些现象。文章指出,玄学对南朝经学影响有四:一是在学科设立与学人治学上的两者交叉;二是使南朝经学多以“讲”、“谈”形式表现义理;三是使其彻底破除了汉儒固守师法与门户的陋习;四是使其学风讲究变通;五是激发了儒学中的一些新思想的出现,如以自然观看待鬼神,故南朝士大夫中持无鬼论者非常突出。

{enter newline}

 

{enter newline}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妇女的法律地位

{enter newline}

裔昭印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撰《从法律看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妇女的地位》一文,以社会性别的视角,从法律方面对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妇女的地位作了探讨。指出:这个时期意大利妇女的法律地位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她们与男权存在着矛盾,处于依附男性的从属地位;另一方面,她们与男性的利益并不完全对立,也享有一定的权利。不过,当时妇女在法律上受到的保护是在男女不平等的性别文化机制下获得的,并不能改变她们在法律上的弱者地位。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对人的发现主要是对男人价值的肯定,在这期间,意大利社会的父权制本质并没有改变,传统的性别关系依然牢固,女性的价值和尊严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意大利妇女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处境说明,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走向近代的历程相比,人的观念,尤其是性别观念的近代化需要更长时间。

{enter newline}

 

{enter newline}

中国古代小说与朝鲜半岛古代小说的渊源发展

{enter newline}

李时人    聂付生

{enter newline}

早在中国古代小说传入朝鲜半岛以前,中国的史书以及各种杂史、杂传、志怪书等已经大量传入,极有益于朝鲜半岛叙事艺术的积累和提高,至文言小说和明清以后产生的大量白话小说的大量输入,则直接影响了朝鲜半岛古代小说的产生和发展。仿效中国明初瞿佑《剪灯新话》所作的《金鳌新话》被称为古代朝鲜半岛文学史上第一部符合散文体小说美学要求的短篇小说集,自始至终都弥漫着一种诗情画意,写景、叙事甚至人物的对话,都洋溢着激情和理想。在漫长的历史时间内,朝鲜半岛小说家们创作的古代小说,特别是汉文小说,数量巨大,取材广泛,体式多样,在渊源上大多可以上溯到中国古代小说。特别是汉文小说,不仅故事发生的地域、场景,故事中的人物大多涉及中国,而且在体制形式、故事题材以及意象蕴意方面都也与中国古代小说有密切的关系至于小说故事、情节、人物及种种具体描写、叙事语言借用中国古代小说,更是普遍的现象。朝鲜半岛古代小说不仅在小说艺术上受中国小说的影响,精神内容上也有很多与中国古代小说相一致的地方。朝鲜半岛小说特别重视家庭题材,家庭内部男女、妻妾、正庶间的种种矛盾及家族的兴亡盛衰。小说多假发生在中国的故事反映朝鲜门阀家族争斗的现实,从本质上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理想的演绎,充分体现了宋元以来儒家思想的伦理观、道德观及价值取向。几乎全部体现出对忠君爱国、守贞尽节、孝悌持家、信义交友、戒淫戒盗等的大力推崇。

{enter newline}

古代朝鲜半岛的小说虽然深受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但包括“改写小说”和“翻案小说”在内的大量小说,并不能完全理解为是对中国小说的刻板模仿和简单复制。古代朝鲜半岛的小说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民族文化的特色。不少小说都以“梦游”作为结构形式。虽然可以从中国古代小说中找到渊源,但如此大量地采用,确是朝鲜半岛古代小说的一个特色。不管是“汉文小说”,还是“谚文小说”,不管写的是现实故事,还是取超自然的题材,在学习、借鉴中国古代小说的同时,在题材内容、思想情感、美学风貌等方面都有许多开掘和创造,特别是很多作品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enter newline}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造成一些人对本民族先人们不是使用本民族文字创作的文学作品采取否认的态度,亦有人竭力否认本民族文化和文学所受到的外来影响,这正是包括小说在内的“东亚汉字文化圈”古代文学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倍受冷落的原因。这些做法对本民族并非完全有利,不仅无端地舍弃了大量优秀的本民族文学遗产,甚至会使本民族的文学历史显得支离破碎。

{enter newline}

 

{enter newline}

 

{enter newline}

心理真实:普鲁斯特的小说理论

{enter newline}

 

{enter newline}

郑克鲁《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上撰《普鲁斯特的小说理论》一文,归纳并分析了普鲁斯特在长期的创作生涯中,所形成的对小说的见解及其富有特色的小说理论。普鲁斯特的哲学思想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既不同于现实主义作家,又不同于当时流行的象征派作家,他的真实论含有唯心与唯物两种成分,属于二元论。普鲁斯特所理解的现实,并非完全指物质世界的客观现实,而是主要指人的内心世界。普鲁斯特认为,内心所思所想比现实问题更重要。他将“现实”分为两部分,一是外界事物给人们带来的感觉,二是对这些事物的回忆。这两者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而且重点是在回忆。经过作家头脑理解和融合的感觉和回忆,也就是经过作家头脑加工过的生活,普鲁斯特称之为“心理真实”。回忆、意识的细微变化和自发状态、难以表达的心理活动、思想的深层活动、通感、各种特殊的情感表现、梦幻,就是心理真实所要描写的内容。由此出发,普鲁斯特指责对现实作浮光掠影的描写,挖掘与描写这样的内心,从回忆和感觉中去寻找和表现现实,这才是小说家的唯一任务。文章指出,普鲁斯特将内心视为唯一真实的观点是过头了,但表现现实的方法显然有别于以往的作家,创造了全新的表现形式,这正是他作为意识流小说家的特点和理论依据所在。同时,普鲁斯特注重以往心理描写的大作家和现实主义巨匠的成功经验,用以丰富自己的创作。普鲁斯特还提出,作家仅仅发现题材是不够的,从题材中撷取出什么东西才是至为重要的,哪怕是最普通的日常生活和丑恶事物,都能从中表现出美和有价值的内容。普鲁斯特的小说理论虽然散见于他的文章和小说中,但还是相当重要的,不少方面是对传统的小说理论的一个大胆突破,富有创新价值,因此值得重视。

{enter newline}

 

{enter newline}

 

{enter newline}

菲利普·罗斯,从现实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enter newline}

 

{enter newline}

 

{enter newline}

黄铁池《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上撰《不断翻转的万花筒:菲利普·罗斯创作手法流变》文指出,作为当代美国作家中最引入注目的一位,菲利普·罗斯在长达40余年文学创作生涯中,不懈地探索文学表现的新方法。其作品有常变常新的特征,其视域所及既有时下的热点,也有前瞻性的预言和对历史的重新思考。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寓意深刻,常涉及当代美国社会特别是犹太移民中最敏感最尖锐的问题如同化、异化,身份的背叛与回归,两代移民间的隔阂,道德观、价值观的变异等等。对这些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大胆的揭示使他成了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菲利普·罗斯小说的颠覆性强,一开始就解构了美国犹太文学的一些传统主题,对第一代犹太作家如马拉默德、辛格等人所塑造的善良、正直、受苦而为他人的正面形象予以了反拨。一个个面目各异,独具个性的新的美国犹太人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在特定的当代美国社会环境中的活动,演绎了一场场多重复杂的人生大戏。菲利普·罗斯的更大魅力还在于,他创作手法的不断更新。在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文坛所涌现的文学新潮流中,他始终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从一个现实主义的作家,转场为现代主义作家,尔后又进入后现代作家行列,尝试了各种前卫的写作技巧,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菲利普·罗斯在文学写作技巧方面的创新,堪称艺术上风口浪尖的弄潮儿,经过几十年不懈的努力与实验,创造了多层次、多色彩、多风格的小说架构,大大地打开了读者的眼界与心界。罗斯不断地追踪着现实的流变,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作家,从他的小说中可以感受到时代的脉动。他先后发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