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第二期:四个亮点和一个争点
来源:学报编辑部发布时间:2005-03-27浏览次数:458
|
2005年第二期:四个亮点和一个争点
{enter newline} 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中,有四个亮点和一个争点可介绍。 这四个亮点是: 1.特约栏目主持人陈卫平教授主持的“哲学研究”中,有三篇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它们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余源培)、《和谐社会与经济正义》(毛勒堂)、《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及循环经济》(刘会强),这是当前哲学社会学上的热点。 2.特约栏目主持人曹旭教授的主持“古代文学研究”中,夏咸淳的《论明末嘉定文人李流芳》、邱美琼《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风趣”与“机趣”论》两篇,在古代文学的研究中,有些新的阐发,值得一读。 3.特约栏目主持人齐沪扬教授主持的“语言学研究”中,齐沪扬,朱敏《现代汉语祈使句句末语气词选择性研究》、张秀清《古代汉语“但”类祈使副词使用试探》、《南京方言儿化语音机理分析》在语言学研究中,有所发现,独创一说。 4.“历史学研究”中,[韩国]洪性鸠的《明代中期徽州的乡约与宗族的关系——以祁门县文堂陈氏乡约为例》、罗婧的《近40年来盛泽镇研究述评》等两篇历史研究的文章,通过明代徽州和江苏盛泽的个案研究,对古代和近代的中国社会史研究,作了贡献。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本期中是一个争鸣点: 张宁的《1936-1941:两种焦虑——左翼文化界关于鲁迅思想“转变”讨论的历史考察》涉及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关于“左翼文学”的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关于鲁迅思想“转变”讨论的分歧;刘晓丽的《被遮蔽的文学图景——对1932-1945年东北地区作家群落的一种考察》,则涉及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禁区――伪满洲国时期的文学生态。
|
|
|